2022年12月19日,上海市首座全新规划、全新建设的“安全优质、创新智慧、高效节能、绿色生态”净水厂——临港水厂正式通水,标志着临港供水新格局正式形成,用水安全和用水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临港水厂位于泥城镇,东至云水路、南至泥城路、西至规划道路、北至南镜湖路。建设规模20万吨/日,总投资约9.4亿,2020年6月开工建设。
用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临港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临港水厂的水源在哪里?有什么独到的净水工艺?临港水厂还有哪些创新的黑科技?
▍水源地:青草沙水库
据报道:临港水厂的原水从青草沙水源地引入,经由南汇原水支线完成输送。那么青草沙在哪里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有个青草沙水库,和陈行水库、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和金泽水库沟通构成上海四大水源地,而青草沙水库供水范围包括杨浦、虹口、浦东等上海10个行政区全部区域及宝山、普陀等5个行政区部分地区,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人,其规模上海全市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
青草沙,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是长江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属上海崇明县管辖,原名固定沙,1986年定为现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黄浦江上游水源地逐步成为上海主要供水水源地。但随着黄浦江水源地污染情况加剧,寻找新的水源地的需求呼之欲出。
2006年,在中国工程院的倡议下,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由于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使青草沙成为上海市难得的优良水源地和城市供水的战略储备。
青草沙航拍图
青草沙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站在堤岸上,左侧是清澈的青草沙之水,右侧是浑黄的长江之水,一堤之隔,竟是两个世界,两种天地。
青草沙水库内的水
长江水
长江好水,在流入东海之前被挽留,为上海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造福。
▍全流程净水工艺
据介绍,临港水厂工程将以高标准净水工艺提升供水水质。原水将从青草沙水源地引入,经由南汇原水支线完成输送,在原水水质高质量的基础上,上海城投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臭氧活性炭等全流程净水工艺,实现“常规+深度处理”净水工艺的结合,多屏障、多措施确保供水水质,满足居民对饮用水品质高、口感好的生活需求。
▍“数字孪生、AI驱动”新一代未来水厂
临港水厂还运用先进科技,将云计算、大数据、BIM等技术贯穿建设、生产、运行、维护、调度等全过程,日常运维人员控制在20人以内,真正实现一体化设计、数字化运营,打造智能“无人”值守水厂。
以高品质节能理念设计绿色水厂。平面布置方面,融合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面,实施了物理节能策略;水力设计方面,采用全重力自流的节能设计,利用重力流通过水处理工艺流程,简化了水厂配置等
以“数字孪生”打造新一代未来水厂。临港水厂运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打造了与物理水厂同步仿真运行的“数字孪生体”,建立了BIM三维可视化的全新运营决策与管控模式,打通了水厂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数据壁垒,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各阶段信息脱节现象。
临港水厂数字孪生平台
以AI驱动智能控制实现低碳运营。临港水厂实现了产全流程的智能控制,于AI驱动的智能加矾、智能滤池、需水量预测和智能泵组模块具备自学习、自优化的能力,降低了水厂的物耗、水耗、能耗,实现混凝、沉淀、过滤、加压等工艺环节,调整更及时、运行更经济。
临港水厂AI智能驱动平台
以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立体安全保障。临港水厂全域利用人脸识别、UWB毫米波定位、人员健康监测、设备预测性诊断、无人机追踪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水厂构建了“全息感知、统一预警、智能联动”的立体安全保障。
临港水厂立体安全保障平台
探访地下六米“隐秘的世界”,
14.24公里综合管廊优化新城空间
临港新片区正在以蓬勃姿态拔节生长,在这座新城,向上看,塔吊林立、层台累榭;若是向下看,能够看见什么?
近日,小编深入地下6米探访临港新片区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临港管廊)。截至目前,新片区共建设了包括主城区、综合区、科技城区域等地下综合管廊总长超14公里,目前正在移交阶段。
地下6米的管廊综合舱主线道
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舱将敷设电力、通信、给水、污水等多种管线,而危险系数最高的燃气管线单独敷设于燃气舱,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类市政管线的集约化,从而改善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维修困难的现状,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综合管廊内放置五种管线,控制中心24小时人员值守
从靠近临港大道云鹃路路口的一处人员出入口下去,经过管廊的设备夹层,小编进入了主城区综合管廊内,亲眼目睹了廊内的真实情况,电力支架有序排列,信息管线桥架也已安装完毕,第一条污水管线已在建设期同步入廊,继续往前走,便是综合管廊的分支口,已完成预留管位施工,为今后各类管线横穿管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主城区的综合管廊北起滨港大道,南至南港大道,全长12.2公里,分综合舱和燃气舱。”
负责新片区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的港城集团直属上海临港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运公司)副总经理钱仪向小编介绍,主城区综合管廊工艺复杂,建设难度大,分段开工,最早一段于2017年年初开工,最新一段于2021年3月完工,管廊规划接入五种管线,包括上水、污水、燃气、电力、信息管线等。
主城区综合管廊是一个双“C”的结构,但在北岛还有一段接近一公里的综合管廊,也是临港主城区建设最早建设的一段管廊,当时除了常规的综合舱外,也单独建设了燃气舱。
“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燃气舱内所有的设备设施都是防爆的。” 钱仪介绍道,“主城区内管廊是连接环滴水湖沿线的重要线网,未来将服务于周边用户及周边地块开发,助推新片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岛段,还将会首次采用智能机器人来进行巡检,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管廊设备夹层,放置强弱电设备及大量风机
“这些电话无需拨号,可直接与控制中心通话。一旦遇到险情,廊内巡检人员可及时通报。同时,监控中心24小时人员值守待命,工作人员两班倒,保证管廊安全始终在掌握之中,”城运公司管廊运维部负责人姬玉波介绍道。
管廊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依靠廊内各式各样的传感器,通过控制中心实时监测气体中一氧化碳、氧气、甲烷、氯化氢等的含量来预警防范,确保入廊人员安全。监控中心内,工作人员精力高度集中,依靠监控画面判断廊内的安全状况,随时与廊内巡检人员联络。
管廊内的监测设备
巡检人员临时用电设备
综合管廊最先进的地方,是廊内铺设了供水、热力、中水、弱电、强电等多种管线,这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可最大限度避免反复挖掘道路,减少因道路维修对交通出行和市民生活的影响。已建成的地下管道,充分考虑了未来城市发展,可满足周边30年至50年水、气、热、电的需求。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同城市的‘血管’、‘神经’,更是城市功能的‘生命线’,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片区管委会建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悉,未来新片区将在试点管廊的基础上,对管廊长度进行延伸,不断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并有效保障市政管线的运行安全。
微信公众号『滴水湖Plus』
专注临港新片区便民生活信息服务
扫码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