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以后,临港新房市场的认购情况总体来说不是很好,这让外界对临港的质疑也多了起来。加上临港人才新政迟迟未能落地,“重磅炸弹”一直延后,购房者的观望情绪越来越浓。近期又发生一些令部分业主不愉快的事情,又给临港楼市蒙上一层阴霾。
临港到底还行不行?
鱼叔的观点是:首先要把临港楼市和临港两个概念从逻辑上分开来。临港楼市因为新房供应量太大,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整体确实受压;但临港楼市不行,不等于临港不行。临港行不行,根本上是看产业。产业只要行,其他的都是时间问题,当然也需要些时间。
1
新房供大于求,低迷还将持续
尽管今年4批次新房,临港有金融湾晶和星璟原(一批次)开盘日光的辉煌,但临港新房6月重启之后,整体陷入了低迷,是个不争的事实。
今年已经完成认购的新房共13168套,平均认购率59%,和2021年平均150%认购率,落差巨大。已公示的8批次,还有937套房源等待认购。而已出让的土地,还有超过3万套新房待入市。
虽然认购率不理想,但临港新房的成交量还是非常可观,1-9月网签8517套,几乎是第2-4名的总和!宇宙中心虹桥徐泾,同期只网签了2803套新房。
临港新房的问题,就是供应量太大了!2021年上市了10059套,今年已经上市加公示的8批次,共14105套。这个供应量,放在上海任何一个板块,包括虹桥,市场都要凉凉!
可以判断,如果临港接下来的政策达不到真正的重磅炸弹级,楼市总体的低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排除个案的爆发)。
2
楼市有起伏周期,新城要建设时间
关心临港发展的朋友,都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
作为一个在房地产行业从业20年的老司机,看过多次楼市惨淡的局面之后,尤其是有过楼盘开盘卖掉个位数的经历,临港楼市当下的低迷简直不是事。
看一下最近网上过去十年上海楼盘涨幅排行榜,其中相当多的项目,当时都是严重滞销的,都是靠中介“忽悠”,靠销售求爷爷告奶奶卖掉的。
看一下过去全国的新城,很多都曾叫过“鬼城”,而现在大都是车水马龙,房价高过老城。
楼市起伏有周期,新城建设需要时间。
一个阶段内供过于求,并不可怕。市场本身会调整,房子不好卖了,土地自然没人买,后续供应必然会减少。只要产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人口在增加,供求关系自然回归正常,甚至发生逆转。
临港到底行不行,楼市表现只是其中一个剖面,最根本的还是看产业和人口。
产业不行,楼市火热,那才是真的危险。产业强劲,楼市低迷,其实是在蓄势。
3
临港产业没问题,人口导入仍需突破
可能也有朋友基于身边的感知,觉得临港的产业也不行。原因是办公楼空置,普通人工作不好找。这是事实,但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临港目前的主导产业,是2.5产业,介于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科研与先进智造行业,招工对象主要是科研人员与技能工人,且以技能工人为主。我们之前文章分析过,郊区新城最适合的,就是这类对土地有要求,对配套要求不高的2.5产业。郊区新城上来直接搞服务业鲜有成功案例,办公物业,要么空置,要么当公寓卖掉。
前几天我们介绍过,嘉定靠汽车产业发家,而临港正在凭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
具体见:什么叫“弯道超车”!临港汽车产业或将三五年内追上嘉定!
汽车还只是临港众多产业集群的一个,临港还有重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高端产业,都在快速发展,并在上海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后面我们会为大家详细解读。这里先说结论:临港的产业发展总体上是超出预期的。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随着产业起来,人口快速导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临港面临真正的问题,是时代际遇不算好:国内没有了人口红利,国际上美国人带头搞脱钩。临港要想获得跨越式大发展,确实要有强力政策推动。其中一项,便是相对独立的人口政策,解决从产业发展到人口导入的潜在障碍。
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所以才有三周年时提到了国家和上海层面两个新政策。虽然国家层面方案还未出台,上海细则还未落地,但方向已经有了。政策也许不能一步到位,但也可以逐步加码。
正如一句让大家耳朵起茧的老话所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临港的发展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楼市进入低迷,某个产业受到重创(假设),包括后续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不足为怪。
只要临港新片区国家战略方向不变,只要前沿产业发展这个引擎不灭,只要政策支持不断加油,虽有坎坷曲折,但临港这列车就会一直往前走。
毛主席教导我们:推动事物发展的,是解决主要矛盾。
微信公众号『滴水湖Plus』
专注临港新片区便民生活信息服务
扫码关注不迷路~